7月18日,“新目标·新策略·新征程:气候传播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国际机构、媒体、学界等多个领域代表参加,共同探讨气候传播如何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社会组织如何运用策略传播以提升公众“碳中和”意识和促进公众低碳行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提出新的需求。如何用传播来提升全社会的“碳中和”意识,促进公众的低碳行为?这为很多环保公益机构的传播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对此,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副院长黄浩明进行了主旨演讲。“认识不足是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李高在演讲中指出,认识不足是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社会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次论坛聚焦“气候传播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对于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促进公众开展低碳行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李高表示,气候传播及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意识非常重要,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采取行动,各类公益机构、社会组织都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应对气候变化司也希望与各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邹骥从当今的时代特征出发,解读了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目标。邹骥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采用创新的发展路径,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在转型中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从而创造出新的投资与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财富、幸福、人生成就和可持续伦理的共同发展。新增长逻辑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制度保障,也是拥抱未来的思路。“减碳直至碳中和,不能仅靠生产侧完成。开展‘全民减碳’势在必行且潜力巨大,并对生产侧产生积极影响。”贾峰说,“作为全民减碳的第一步,可以从绿色低碳出行和设定家庭电力消耗上限入手,进而拓展至日常生活的更多领域。”黄浩明指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工程体系,需将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倡导公众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达到人人有识,人人有责,人人行动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公众的积极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署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GEF SGP国家协调员刘怡,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绿色和平传播部门经理蔡元慧共同就“如何通过气候传播、公众倡导来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这一主题进行分享。马军认为,构建低碳地图数据库,可以帮助公众提升对相关议题的认知,助力大家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节电节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参与节能减碳;作为公民支持国家实施双碳政策、监督企业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同时作为消费者,关注企业表现,做出绿色消费选择,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和采购。蒋南青表示,我们现在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端和消费端,减排也要从这两端着手。能源工业端主要是通过清洁生产、提高能效等手段来减少工业污染;而消费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因此,公众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就可以为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刘怡说,未来十年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十年,也是我们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以及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窗口期。政府、企业、民间组织、普通民众必须联合起来,立即采取行动,由可再生能源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驱动可持续经济,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更清洁的基础设施和能够抵御风险的未来。贾鹤鹏表示,公众的积极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开展提升公众气候意识的研究,加强我国气候传播研究水平可以为公众行为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倪垚表示,气候传播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切入点,既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各界对于气候变化、低碳消费等内容的了解,也有利于促进各界形成减碳合力。当下气候传播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从理念传播向行为转变靠拢。蔡元慧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城市是迈向双碳愿景的主战场。因此,我们的气候传播工作也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者和城市居住者的认知与需求,把气候科学知识与极端灾害、居民健康、基层管理等民生议题进行结合,协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重塑城市韧性,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降低受灾脆弱性。
责任编辑:蒋晨锐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